首頁 文化服務 文化信息 “洞庭湖老麻雀”新畫像|岳州扇傳承人劉正文:煙雨江湖,扇底雄風

“洞庭湖老麻雀”新畫像|岳州扇傳承人劉正文:煙雨江湖,扇底雄風

2021-11-09 08:43:11 紅網(wǎng)

編者按:洞庭湖的老麻雀——見過風浪。洞庭寬廣,浪頭浪尾的皺褶處,由來就有一種精神讓人駐足心動。通江達海的岳陽,既有“巴陵勝狀”,又見岳州新唱。近日,紅網(wǎng)時刻新聞記者來到岳陽,與一群手藝人對話,對“洞庭湖老麻雀”進行新畫像。

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岳州扇技藝傳承人劉正文。

紅網(wǎng)時刻記者 劉璇 趙曼 岳陽報道

“岳州扇往后何去何從?就看你們這些老手藝人了?!?/p>

岳州扇,又稱巴陵扇。制作始于明末清初,有近400年的歷史。在上世紀70年代末,與杭州扇、蘇州扇并稱為中國三大名扇。

上世紀90年代,因市場變化,傳統(tǒng)制扇行業(yè)開始走下坡路,經(jīng)營了40年的岳陽制扇廠退出歷史舞臺。在關閉廠門的最后一刻,老廠長握著劉正文的手,吐出了這句發(fā)自肺腑的話。

往后的20多年里,劉正文用傳統(tǒng)加創(chuàng)新的方式,扛起了復興岳州扇的大旗。2018年10月,劉正文被省文化廳批準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岳州扇技藝傳承人。

“輕搖巴陵扇,風韻動五洲”,這句流傳在制扇行業(yè)里的佳話,充分說明了如今岳州扇的地位發(fā)展趨勢。

從舞勺之年到古稀之年,劉正文在制扇行業(yè)里起起伏伏半個多世紀。作為技藝傳承人和領路人,他參與見證了成千上萬的岳州扇如何走出岳陽,走出湖南,成為名揚海外的文化品牌。

延續(xù)扇子世家的未竟之路

明清以來,岳州扇就是岳州一府四縣的民間傳統(tǒng)手工藝品。據(jù)明隆慶《岳州府志》記載:“平江扇多,骨面而輕”。

與平江接壤的渭洞山區(qū)竹子資源豐富,不僅生長茂盛,且質地嫩、韌性好、纖維均勻、竹節(jié)長,非常適合做扇子。這里成為了岳陽各家扇廠以及毗鄰的湖北洪湖、武漢,甚至浙江杭州、江蘇蘇州各大扇莊扇骨毛坯的制作和加工基地。

除了渭洞鄉(xiāng),周邊毛田、月田、公田一帶田少山多的地方,也有不少人進入渭洞從事扇骨的生產(chǎn)和販賣。

1952年農(nóng)歷七月,劉正文就出生在毛田鎮(zhèn)上的一個扇子世家。父親劉如東年輕時,同許多當?shù)厝艘粯?,曾?jīng)深入渭洞學習制扇技術。后來,又從事販賣扇骨子的行當,常年累月奔波于洪湖、武漢、南京、上海等地。

在幼子劉正文年僅兩歲的時候,劉如東因勞碌染疾,撒手人寰。

父親與扇骨子打了一輩子交道。在時代洪流的沖擊下,劉正文的命運竟也指向了父親未走完的那條路。

1966年,正在讀初一的劉正文,被迫停學。為了給含辛茹苦帶大7個兒女的母親減輕負擔,他告別家人,來到渭洞拜師學藝做扇骨子。

學習制作扇骨的全套工藝流程

彼時,煙波浩渺的洞庭湖,對于劉正文來說,依舊是遙遠的山外面的世界。在14歲的年紀,他抑制了往外走的好奇心,一頭扎進了窮鄉(xiāng)僻壤大山深處。

當年的渭洞,盛產(chǎn)楠竹,扇子作坊遍布大山山坳,做扇子的師傅一般就地取材制作扇骨。

“這里的楠竹通體修長,有十五、六米長,直徑達到20厘米,竹節(jié)之間達40厘米,這就是制作扇骨的優(yōu)質原料?!?/p>

當時,劉正文就跟師父寄居在大王洞打箭山黃花垱一戶姓蘭的農(nóng)戶家里,在那里,他學習了制作扇骨的全套工藝流程。

從選材開始,他很快能夠從生長年齡不同的成片竹林中,選準5-6年的成竹為扇料,砍下來鋸筒、劈片、推青、鉆眼、曬干。存放一定時間后的扇料,經(jīng)過拉光、鉆眼、鑲頭道、拉尖、刮楞、彈頭等工序,做成扇骨。

每天,劉正文都是一邊聽著打箭山上竹林窸窸窣窣的聲響,一邊埋頭做扇骨?!澳菚r候心無雜念,唯一的目標就是多掙工分多賺錢,補貼家里?!?/p>

精湛技藝成為技術骨干

8年后,劉正文不僅能做扇子掙錢補貼家用,還因為精湛的技藝,1974年被招聘進入了岳陽制扇廠工作,并且很快成為技術骨干。

資料顯示,1957年岳州扇開始外銷,成為湖南省最早出口的輕工業(yè)產(chǎn)品之一。1960年建立岳陽制扇廠,產(chǎn)品既出口又內(nèi)銷。1975年國家輕工部在全國扇子行業(yè)評比中,將“蘇州扇”“杭州扇”“岳州扇”并列為中國三大名扇。

上世紀70年代末,是岳州扇走向興盛的時期,也是劉正文的才能得以充分發(fā)揮的階段。在廠里,他除了帶學徒,還參與開發(fā)岳州扇新的花色品種。

進入80年代后,岳陽制扇廠利用岳陽市列入長江中下游首批對外開放城市的機遇,大力發(fā)展旅游工藝產(chǎn)品,在發(fā)掘和整理傳統(tǒng)制扇工藝的同時,不斷創(chuàng)新工藝、豐富花色品種,開拓了以紙扇為主的各種制扇工藝,開發(fā)了紙扇、羽毛扇、絹扇、骨扇、絨扇、套扇等186個品種、500多個花色。

之后,為了擴大生產(chǎn),岳陽制扇廠在相鄰的南井村開辟了岳陽制扇廠南井附屬分廠,專門為制扇廠生產(chǎn)加工毛胎,劉正文等技術骨干被派去負責技術指導。

創(chuàng)辦“岳陽巴陵扇社” 轉型書畫藝術扇

上世紀90年代,由于電風扇、空調(diào)等家用電器的普及,扇子漸漸被人們所“拋棄”。

扇子市場開始萎縮,生產(chǎn)和銷售扇子的企業(yè)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。90年代中期,眼看著扇子企業(yè)一家家凋落,措手不及間,劉正文所在的岳陽制扇廠也倒閉了。

廠長的那席話,讓他想到了自己的父親。

直到病倒前的一刻,父親還在與人交談扇子方面的事宜,說自己準備在城里辦個扇廠?!爱敃r好像有一種使命落在了我的頭上,驅使著我去完成父親未竟的事業(yè)?!?/p>

于是,劉正文帶領自己的家人和部分員工,創(chuàng)辦了“岳陽巴陵扇社”。因為當年在南井村打下的基礎,當?shù)氐哪プ由揭渤蔀榱藙⒄牡慕◤S基地。

面對下滑得很厲害的制扇行業(yè),剛開始,劉正文感覺到心有余而力不足。

有一次,他無意中讀到豐子愷《扇子的藝術》一文,里面寫道:“扇子在中國是特別發(fā)達的一種書畫形式?!?/p>

劉正文被一擊即中,他腦海里蹦出一個簡單又深刻的想法:日常生活中,真正用扇子降溫的人越來越少,但扇子的工藝價值、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卻是永恒久遠的。

劉正文決定換一種生產(chǎn)思路,把主要精力放在書畫藝術扇的設計制作上。他堅持扇骨與扇面繪畫并重,在傳承的基礎上加以創(chuàng)新,做精做細,呈現(xiàn)出更加古典雅致的氣質。

為了進一步適應不同層次的顧客特別是扇子鑒賞和收藏家的需要,劉正文他們還在保留常規(guī)品種的基礎上,請當?shù)赜忻臅嫾?,設計繪制了瀟湘八景套扇,還有展示巴陵勝狀、洞庭風光的手繪扇面。同時,一批大氣的書畫藝術掛扇也相繼出爐。

展示巴陵勝狀、洞庭風光的書畫扇。

“扇子送涼,不意成藝”。劉正文的做法很好地詮釋了畫家吳冠中的名言,手中輕搖的扇子,漂亮地完成了由實用價值向藝術價值的華麗轉身。

獨一無二的全斑竹扇

斑竹,又稱湘妃竹,舜帝與娥皇女英的故事賦予了它一個美麗的傳說。

岳陽的君山和永州的九嶷山上都產(chǎn)斑竹?!坝冒咧裰谱髟乐萆龋荏w現(xiàn)湖湘特色?!?/p>

10月底的一天,在岳陽樓的非遺館里見到劉正文的時候,他剛好”布完展”,小小的展廳內(nèi),擺放的全部是他的得意之作。其中,斑竹扇占了大部分。

這些斑竹扇有書畫套扇,也有單把扇。那套原生態(tài)全斑竹“瀟湘八景”套扇,最大的12寸,最小的僅3寸,小巧玲瓏,可愛至極。

“瀟湘八景”全斑竹套扇。

“一尺斑竹四兩金”。斑竹扇原料稀缺,一些名貴的湘妃竹很難長到3厘米的直徑,現(xiàn)在市面上長度、寬度,花色品相一致的很少,有的極品斑竹一根原竹就要1萬元。

制作斑竹扇的工藝流程,也比一般竹扇更為復雜和精細。

砍下來的斑竹要先蒸煮3小時,放在干燥的閣樓上存放一年之久,再進行開簡、劈片。斑竹近根部宜選作大骨正材,大小骨要保持厚薄均勻。經(jīng)過獨門秘方的中草藥水磨和拋光,斑竹扇骨晶瑩得像一滴滴血淚。

過去大多數(shù)斑竹扇只有兩邊的大骨是斑竹,中間的小骨是膠水粘合起來的普通竹子。但劉正文為了制作出全斑竹扇,反復試制,終于完成了不用一滴膠水,從邊骨到小骨全都是斑竹的扇子,這是全國獨一無二的技藝,也是他的制勝法寶。

劉正文所做的斑竹扇,主要賣給文玩收藏家。一把10寸的斑竹文玩扇售價2萬元以上,3—10寸斑竹套扇如花色品相極高,賣到的價格更是讓普通人咋舌。

堅持傳統(tǒng)手工技藝 創(chuàng)新路上勇攀高峰

其實,早在岳州扇龍頭企業(yè)岳陽制扇廠破產(chǎn)以來,岳陽市范圍內(nèi)曾有不少人自己開辦扇廠,但由于各種原因,有的舉步維艱,有的再次沉寂。

劉正文說,堅持傳統(tǒng)手工技藝,在創(chuàng)新路上勇攀高峰,才有出路。

2008年,巴陵扇社繪制了“奧運會會徽”,被作為北京奧運會作贈送觀賽外國元首和貴賓的禮品扇,沉寂了多年的岳州扇重振雄風。

此后,劉正文又率領弟子們制作了《金陵十二釵》超級折扇。這柄空前大斑竹扇扇骨高3.3米,縱長5.8米,弧度為180度。除高度外,弧度180也十分鮮見,一般扇子弧度僅120度至140度。扇子重24公斤,展開后至少要有5個人才能豎立起來。

這柄超級大扇刷新了中外竹制折扇記錄。在2014年的中國扇子藝術節(jié)上,受到全國扇子文化界專家學者的好評。

劉正文制作的岳州扇多次榮獲湖南旅游商品博覽會、湖南省美協(xié)展覽金獎等。他的巴陵扇社,也依靠這些拳頭產(chǎn)品漸漸打開了市場,受到社會關注。

近年來,國家大力實施文化產(chǎn)業(yè)扶持政策,岳州扇作為優(yōu)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,再次闖入人們的視野,從事扇子傳統(tǒng)技藝制作的老藝人也得到重視。

2011年,劉正文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,這是湖南制扇行業(yè)有史以來唯一獲得大師稱號的專家。2018年10月,他被省文化廳批準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岳州扇技藝傳承人。

劉正文所獲得的榮譽。

未雨綢繆培養(yǎng)接班人

掐指一算,劉正文從事制扇行業(yè)已有55年。面前這位年近古稀的岳州扇人頭發(fā)稀少花白,手指因早年制扇受過傷,越發(fā)地彎曲。

作為“扇子世家”的后人,劉正文深知,岳州扇是經(jīng)過幾代人的努力才得以傳承下來的,他在這條路上也走得異常艱辛。

未來的路該如何走?“培養(yǎng)接班人,保住這塊老牌子?!?/p>

今年45歲的劉岳軍是劉正文的兒子,從他蹣跚學步、牙牙學語的年紀,就從毛田老家跟隨父母到了城里的扇廠。

讀初中時,劉岳軍是一名體育生,跑步、跳高、跳遠都挺行,就是靜不下來。后來,他迷上了射擊。就在周圍人都以為他要考軍校時,父親的“逼迫”,使他不得不留放棄學業(yè),初中畢業(yè)后就留在了扇廠。

一開始并不甘心,但是時間久了,劉岳軍發(fā)現(xiàn),自己學射擊時養(yǎng)成的“沉心靜氣”的習慣很好地運用到了做扇子上。更重要的是,父親這樣的老扇人的堅持和執(zhí)著感染了他。

劉岳軍很快掌握了制扇的造型、模板、曬圖到成品中的關鍵技術。他還經(jīng)常隨父親一道外出參展,以年輕一代的眼光來看世界,岳州扇在他手里,也開拓了更廣闊的市場。

女兒劉岳春學的是美術專業(yè),學習期間一有空就為巴陵扇社畫扇,如今在北京創(chuàng)辦了設計公司,也參與扇面的設計。

還有正在讀大一的孫子,也經(jīng)常向爺爺請教扇藝。

“做扇子很苦的,也掙不了大錢,現(xiàn)在年輕人都不愿意學了?!奔胰说膱允刈寗⒄陌蚕滦膩怼?/p>

接受采訪時,劉正文的手邊一直放著兩樣老工具,他時不時地拿在手里擺弄一下,其中一把牛頭滾刨刀依舊削鐵如泥。

幾經(jīng)沉浮的制扇市場中,機械永遠也代替不了的手工工具,仍然歷久彌新。然而,隨著時代的變遷,扇子的蛻變和轉型,卻從未停止腳步。

責編:楊雅婷

來源:紅網(wǎng)
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