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郁郁寡歡,就看看杜甫
?每提及“有為”,不少人浮上心頭的往往是“事業(yè)有成”“功成名就”“偉人”“英雄”等明晃晃的詞語。
杜甫生前可以說與這些詞“絕緣”。在他所處的年代,杜甫稱不上“有為”,甚至可以說潦倒落魄。他雖出身名門,生逢開元盛世,但人生卻是“高開低走”。論仕途,他44歲時才得到一個看守兵甲器杖、管理門禁的八品下閑職,最高官職不過是從六品的檢校工部員外郎;論生活,他多年輾轉(zhuǎn)飄零,被饑餓、寒冷、戰(zhàn)亂、貧苦、病痛糾纏了后半生,幼子還被餓死。他七歲詠鳳凰,九歲“有作成一囊”,一生寫詩無數(shù),曾道“語不驚人死不休”,但他的詩和詩名在他死后多年才流傳開。
如此看,他是不是像極了當(dāng)下的“l(fā)oser”(失敗者——編者注)?我們年輕人崇拜很多歷史上功勛卓著的偉人、英雄,也常想象著如他們般干一番大事業(yè)。但在此之前,或許不少人更像當(dāng)時的杜甫,經(jīng)歷漂泊、惆悵、坎坷或郁郁不得志,滿懷希望卻生活、事業(yè)皆不盡如人意,被淹沒在再普通不過的人群里。
但多少曾經(jīng)的聲名顯赫者、高官厚祿者、家財萬貫者,已被拋進(jìn)歷史的廢紙簍,這個在亂世浮沉的普通人又何以“有為”,何以“活”了上千年?他的詩和名字至今仍在和時間一起流淌,恰如陸游在拜謁杜甫祠堂所感,“古來磨滅知幾人,此老至今元不死”。
年少時,不太喜歡看杜甫的詩,覺得太苦,想象中的杜甫也如他的詩一般,該是一副冷硬的模樣。年歲漸長,才恍惚明白,杜甫是個軟心腸,且有大胸懷的人,如此才能看得見那些失業(yè)徒、遠(yuǎn)戍卒、路邊白骨,聽得到新鬼煩冤舊鬼哭,寫得盡民間疾苦。
有人說,他的眼睛是朝下看的。更準(zhǔn)確地說,他就活在人群之中,深情凝視著那些常被當(dāng)時的史學(xué)家?guī)坠P帶過的人和角落。即便那是個山河破碎的國家和時代,即便自身窮困潦倒,他也沒鴕鳥般蜷縮在自己的世界獨(dú)善其身,就此“擺爛”。
他毫不設(shè)防地走向被戰(zhàn)亂、苦難鋪滿的時代。安史之亂爆發(fā),他在安頓好家人后“逆行”北上,抱著“致君堯舜上,再使風(fēng)俗淳”的理想投奔大唐升起的新希望唐肅宗,以期修補(bǔ)這個破碎的國家。他悲憫地注視著新安道上的出征者,安慰路邊哭得不成樣子的送行者“莫自使眼枯”。他在艱難討生的路上,還在同情煮鹽工、苦于苛役的百姓,在凄風(fēng)苦雨中“床頭屋漏無干處”時還想著全天下流離失所的人,大呼“安得廣廈千萬間,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,風(fēng)雨不動安如山”。
雖然這些努力并不足以挽大廈于將傾,挽救走向衰弱的唐王朝。但他的儒式仁愛、家國情懷讓我們看到一個普通人如何超越自己的艱難困苦,與當(dāng)時的百姓、國家和時代融為一體,為天地立心、為生民立命,把自己的人生活出了一番大境界。
歷史上有很多這樣閃耀的人物,眼下在我們身邊,也有很多這樣的人。他們走出自己的舒適圈,有的“逆行”至抗疫一線,有的奔赴邊疆;他們自己不愁衣食溫飽,但甘愿扎根田間地頭為農(nóng)民鋪出一條致富新路,或在講臺上為農(nóng)民的孩子上好每堂課;他們追逐的是星辰大海,在實(shí)驗室里已瞄準(zhǔn)真正的“卡脖子”問題……
他們不是蓋世英雄,或許沒驚天地的功勛,但他們的夢想已足夠閃耀,他們的努力又何嘗不是一種“有為”?歷史會記住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,也會銘記每一個為國為民努力前行的人。(孫慶玲)
責(zé)編:劉偉
來源:中國青年報